公司新闻

金融海啸国内铜业转向期货铜的“虚拟库存”

金融海啸国内铜业转向期货铜的“虚拟库存”
据上海证券报11月6日报道,全球金融海啸对大宗商品造成的负面冲击至今仍未缓解,近来国内期货  
市场不少商品持续出现“现货升水”现象,更是为这场危机打上真实的注脚。记者从业内了解到,面对期  
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的现实,部分拥有库存的现货企业并没有选择“清仓”,而是通过期货市场将部分库  
存“虚拟化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建立“虚拟库存”存在诸多优点,但业界对于企业的这种做法仍存在  
争议。   
      期现倒挂现货升水   
   “现货升水”已成为目前期货市场*明显的特征之一。以铜为例,上海、长江、华通、广东等大型  
现货市场昨日的平均报价在每吨34600元左右;但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0901昨天收盘价仅为32080元/  
吨,现货报价比期货报价每吨高出2000多元,现货升水的态势非常明显。   
     事实上,不仅仅是铜,铝、锌等其他有色金属同样存在“期现倒挂”的现象。   
     一般而言,由于包含库存费用以及资金成本,期货价格应该高于现货价格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  
期货升水”;只有在市场氛围极度悲观、商品远期看跌的特殊情况下,才会出现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,  
或者称作是“现货升水”的局面。   
     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,我认为主要存在两大因素。”在神策投资分析师陆承红看来,除了众  
所周知的原因外,国内大型现货企业普遍惜售,加剧了现货升水的程度。“由于铜价下跌太急,国内冶炼  
商近期明显控制了放货的节奏;同样的道理,进口贸易商也放慢了放货的速度,以保证自己的利润。”陆  
承红表示,用铜企业与冶炼商签订的长期供货合同,则从另一方面压低了铜的远期价格。“因为金融危机  
爆发,用铜企业的下游订单锐减,有些订单被迫推迟甚至取消,但原料铜却在源源不断地从冶炼商那儿送  
来。正是由于这部分原料铜的存在,大大打击了用铜企业未来的采购热情,因此期铜远月合约的表现自然  
偏弱。”   
    “虚拟库存”缓解压力   
     铜价暴跌,无论是冶炼商、消费商还是贸易商,都感到压力陡增,庞大的库存更是成为企业的“  
心头大患”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在牛市的时候,哪家企业拥有的库存越多,话语权就越大。“那时候铜  
天天涨,光靠买卖原料铜就足以支撑起一家企业的日常运作。”但进入熊市后,大量的铜库存突然成了烫  
手的山芋,不仅跌价损失巨大,且严重占用企业流动资金。不过,真要下狠心“清仓”,不少现货企业又没  
有这个魄力。   
     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卖库存、买期货”的操作方式在业界开始风靡。记者了解到,一些资本运作  
较为老到的现货企业不再死守库存,而是通过期货市场,较为灵活地对库存进行管理。   
   通常的做法是,企业在现货市场出售手中暂时空闲的库存,同时通过期货市场买入相等数量的期铜合  
约,真实库存就此转化为“虚拟库存”。“由于现货升水,现货企业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卖高买低的操作  
,以赚取这部分“升水价差”。从理论上说,扣除交易成本后,还能赚上不少;更为重要的是,期货交易保  
证金仅需15%左右,这样的操作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,还避免了一部分仓储费用。”不过,陆承红强调  
,这种模式针对的是拥有下游订单的企业;如果企业没有下游订单,且铜价继续大幅下挫,这样的操作仍可  
能发生较大亏损。   
     企业难改多头身份   
     长城伟业期货**分析师景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近期确实有客户在尝试这种交易模  
式,公司席位上的一部分多单,正是冲着有色金属市场的“现货升水”而来。   
     “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操作方式。尤其是有些企业的库存不能彻底卖空,那么通过循环建  
立虚拟库存的方式,可以积极主动地收回成本,减少企业亏损。”景川表示,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套期保值  
行为。   
   不过,必须指出的是,即便企业将手中的库存全部转化为“虚拟库存”,企业的身份依然是多头,这点  
不会因为库存的“虚拟化”而发生改变。而在全球大宗商品持续暴跌的背景下,多头出现亏损是必然现  
象。   
     在过去的一个月内,国内铜价每吨暴跌了近两万元,多头损失惨重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“十一”  
长假之前,国内已有部分铜企对库存进行了“虚拟化”管理。可惜的是,就算能全额赚取这部分“升水价  
差”,区区数千元的盈利远远抵不上铜价本身近两万元的暴跌。   
     分析师就此指出,不能简单认为企业是因为期货交易而导致亏损。事实上,企业即使不做保值,  
其库存的实物跌价损失也绝不会因此减少